在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会上,九原区工信和科技局、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6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全市上下紧紧围绕“3+5+N”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动和加快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所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力推动科技创新由“最大共识”成为“最强行动”的鲜活实例。
包头市科技局将通过“科创包头”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先进工作模式,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市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果、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为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争先进位、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4年,达茂联合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狠抓2024年“市委1号文件”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深化“科技兴蒙”行动,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在优环境、聚资源、育人才、强主体、促转化方面呈现齐抓科技、创新实干的良好局面。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创新事业稳步发展
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完成3127万元,同比增长19.99%。涉统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496.52万元,同比增长53.77%。存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归集费用预计达到2600万元,研发投入得到扩面增量。规上企业“三清零”行动有序推进,支持企业健全研发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开展研发归集专题培训2次,选派企业参加市级培训50人次。现有存量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8家,占比13.79%;已设立研发机构5家,占比8.62%。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16.81%。
增强企业主体地位
蓄积创新动能
通过财政税收、研发费用后补助等各项政策宣传引导,有效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推动文公乡情、渝丰化工、柯达昌安、雪豹马、盈利农业机械、睿智再生资源、天创黄芪、蒙达牧等11家企业成功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已培育华电制氢、蒙达牧、盈利农业机械、文公乡情、柯达昌安、航空时代、金鄂博氟化工等7家企业入库包头市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创新平台逐渐增强,成功获批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个,天创黄芪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马产业研究院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正在着手推进金鄂博氟材料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组建工作。认真摸排筛选可认定的企业“五技”合同,推动天创黄芪、航空时代、广恒新能源等企业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技术合同交易额认定327.88万元,实现技术合同认定额正增长。
精准实施创新服务
科技指导服务实现全覆盖
推深做实2023年科技体检企业“复诊”和2024年科技体检工作,通过科技服务机构,向企业推荐了相应的技术创新专家团队5个。常态化派驻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发展,充实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派出特派员35人次,面对面服务企业50余家。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等财税政策宣传解读及培训工作,开展各类政策培训活动2场、专题讲座3场,累计培训企业数量52家,培训100余人次,旗域内印制发放“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汇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解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全知道”等宣传折页600余份。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诚挚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李小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邢梅,前往4个苏木乡镇进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活动覆盖300多户农牧民。大力培养本土科技创新人才,选派农业特派员10名,不定期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围绕我旗特色产业,深入红泉公司、故香园、娟娟奶食、雪豹马、承蒙生物科技公司、明安镇智慧牧场、北方禾木等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考察种养殖业、种业、智慧农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领域企业,组织2家企业申报了包头市2024年农牧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工作。
精准开展引智引才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
稳步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制定《达茂联合旗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华电制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教授的有力合作,完成工业天然气掺混绿氢的科研项目建设,成功实现掺混绿氢天然气在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业锅炉点火燃烧供能,创下国内最早实现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并用于工业供能,实现工业天然气与绿氢最高的掺混比例(20%)、最大绿氢掺混天然气规模(2000吨/年)的三个国内之“最”。集聚各类智力资源,与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航天技术成果精准转化中心签订院地、企业共建合作协议,成立专家工作站2个。完善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培养科技人才机制,加大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通过挖掘创新需求,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储备新能源、生态环境、储能、种业等类别领域科研课题25个。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昆明理工大学伊日布斯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芒来教授、李正男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孙海莲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王琦与承蒙生物、农文旅(铭盛)、故乡园等5家企业达成共建科技小院合作。为冀东水泥、石宝铁矿、隆盛、宝宏、渝丰化工解决人才需求33名,其中大学本科层次人才16名。增强企业家开拓意识、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荐6名企业家纳入包头市拓展提升科技型企业家能力素养系统培训企业家名单。成功推荐金石资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锦华获得第三届包头创新发展奖,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新宇获得第三届包头创新发展提名奖。科技招商持续推进,引进航天技术成果精准转化中心3D打印、海绵钛、技术对接舱及配套项目,并在达茂旗低碳总部经济园挂牌成立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包头)中心;引进瞪羚企业1家(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配套25万吨工业硅项目),已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2025年
2025年,将继续紧密结合地区资源、区位、产业特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重点围绕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培养等领域,集中发力,聚力创新,放大科技创新政策激励效应,加快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孵化科技型企业。继续深入苏木乡镇、挖掘农牧、工业领域优质企业资源,科小高企培育库企业达到25家。建卡建档,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帮扶。通过增强中小企业微企业在科技创新及研发方面所需政策、财务等方面配套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补齐短板,冲进科技型企业行列。
二是推进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包头市的创新政策,培训指导企业规范管理研发费用,用足用好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培养等政策。支持企业健全研发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认真执行研发投入奖补政策,强化科技金融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组建研发部门,持续推动规上企业“三清零”行动,提升规上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成为研发投入绝对主力。
三是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筹建自治区级孵化器、加速器、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平台。持续推动金鄂博氟材料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时代飞鸿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自治区概念验证平台。同时,鼓励更多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合作,争取承担一批科技重大示范项目。
四是强化战新产业研究。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布局优势领域未来产业,引导集聚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绿色算力、氢产业、硅产业、氟化工、无人智能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发展新赛道。
五是强化科技招商力度。加强与招商工作统筹协调,主动对接科教资源集聚区,瞄准高科技项目、高附加值项目、高能级创新平台、优质科技服务业等,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强化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高端嫁接,实现“外地研发孵化、达茂旗产业化”。
六是全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着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打造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项目引导、搭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储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为我旗在全市乃至全区争先进位、力争上游提供科技支撑。
七是持续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紧密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的深入对接,通过承接“揭榜挂帅”“科技突围”“科技小院”等项目,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灵活应用人才团队引育“带土移植”、本土领军科技力量“厚土培植”“异地研发、本地转化”、飞地等多种机制模式,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中坚力量,聚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我旗实施“五大任务”和“六个工程”注入更大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