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会上,九原区工信和科技局、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6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全市上下紧紧围绕“3+5+N”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动和加快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所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力推动科技创新由“最大共识”成为“最强行动”的鲜活实例。
包头市科技局将通过“科创包头”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先进工作模式,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市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果、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为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争先进位、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精准培育创新主体
激发企业发展潜能
坚持把创新主体建设作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对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做好与自治区、包头市科技管理部门的沟通衔接,扎实推进“双倍增”行动,借助下沉企业精准服务、科技体检、科技特派员等活动开展培育工作,点对点、手把手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千方百计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2024年弘元(包头)新能源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固阳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家;建立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华维农装智谷、洪盛新材料等18家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平台提速升级
增强创新承载能力
坚持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2024年,东方日升、特变电工等4家企业备案包头市企业研发机构,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达11家;内蒙古宏盛美亚科技环保设备研究开发中心、华维农装智谷智慧灌溉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双亿化工多元合金研究开发中心3家获批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内蒙古谷稻边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包头市龙驹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的固阳杂粮科技小院、固阳黄芪科技小院获批,科技小院数量达到3家,居包头市首位。
项目挖掘精准发力
研发水平稳步提升
2024年以来,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主动服务企业,宣传解读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相关政策文件,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挖掘承担项目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升科技研发水平。2024年,固阳县共争取科技项目资金211.2万元,其中争取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90万元,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3.2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后补助资金8万元,科技小院建设资金10万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100万元。
畅通校企合作渠道
构建产学研新生态
搭建校企对接交流平台,畅通产学研合作渠道,依托固阳县特色优势产业,多措并举引进区内外专家团队,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截止目前,我县正北芪、谷稻边等12家企业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东北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申报重点科研项目及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柔性引进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方面专家人才55人。
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科技创新持续迸发
按照《包头市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的任务目标,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24年固阳县本级预算安排科研经费880万元,较2023年增加80万元。2024年全县财政科技投入858万元,2023年固阳县R&D投入强度0.77%,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8.3%,2024年度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入统达到5.4亿元,R&D投入强度达到0.9%以上,力争突破1%。
深入开展科技服务
提升科技应用效能
常态化派出科技特派员入企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体检”工作,2024年对鹿兴、双亿化工等7家企业进行“复检”,通过与企业深入对接,共征集技术需求5项,政策需求3项,人才需求1项,资金需求2项,各项需求已全部解决;派出特派员20余人次,对东方日升新材料、弘元(包头)新能源等70余家企业开展政策指导服务,开展高企申报、研发费用归集等各类培训活动5场,累计培训企业数量37家,培训76人次,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知识产权22项;常态化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推动固阳县企业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固阳县技术合同成交额2700万元,较2023年度增长16.13%。
2025年
一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固阳县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争取全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以上,依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帮助企业规范运营,同时聚焦固阳县重点产业,引导企业明确创新方向。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资源高地。加快我县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提升我县企业创新平台水平,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做优做强,鼓励企业加快组建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
三是精准聚焦项目方向,深度挖掘申报企业。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自治区、包头市出台的科技项目申报相关信息,围绕固阳特色产业关注科技政策导向变化和重点扶持领域动态,不定期举办政策宣讲培训会,及时将最新政策要点推送给潜在申报企业,确保企业深入理解政策内涵与申报要求,以便在项目规划时紧密贴合政策导向。
四是加快科技人才引育,促进产学深度交融。鼓励企业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以共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咨询与培训等合作形式推动我县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科创飞地”资源集聚优势,引进产业前沿专家团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
五是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夯实创新资源基础。进一步推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内蒙古自治区技术交易后补助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严格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技术交易后补助等激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切实提升全县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水平和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
六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紧密围绕固阳县产业链条,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2025年度“科技体检”工作,与企业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并对2024年有科技创新需求企业开展“复检”,着力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公布了最新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备案公告,包头市再添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50家,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二。2024年,全市推荐690家企业申报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63.12%,成功备案入库631家,新增211家,同比增长50.2%。
2025年,包头市深入推进“双倍增”行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明确培育目标。制定《包头市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全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指标,将各旗县区任务指标进行详细分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在有效高企222家的基础上,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878家,总量达1100家。二是明确培育路径。对全市新落地和科技型企业资质即将过期的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自治区领军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路径,已梳理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751家,潜在高新技术企业213家。三是明确培育政策。起草《包头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对潜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拟对当年度入库企业培育资金按每家不高于10万元给予奖励。同时,会同税务部门采取集中“一对一”培训辅导、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体检等方式,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快速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规范研发投入归集填报,依法依规享受税收优惠,进一步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下一步,包头市科技局将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培育任务,深入推进“双倍增”行动,落实“助企行动”对潜在科技型企业情况进行深入摸排,落实科技新政2.0奖补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赋能企业提质增效。同时,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训会,积极邀请税务部门详细讲解和深入解读各梯次科技型企业申报中的各类问题,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助力企业向科小、高企、瞪羚企业、领军企业乃至上市公司迈进。
在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会上,九原区工信和科技局、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6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全市上下紧紧围绕“3+5+N”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动和加快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所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力推动科技创新由“最大共识”成为“最强行动”的鲜活实例。
包头市科技局将通过“科创包头”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先进工作模式,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市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果、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为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争先进位、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4年,达茂联合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狠抓2024年“市委1号文件”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深化“科技兴蒙”行动,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在优环境、聚资源、育人才、强主体、促转化方面呈现齐抓科技、创新实干的良好局面。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创新事业稳步发展
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完成3127万元,同比增长19.99%。涉统科技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496.52万元,同比增长53.77%。存量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归集费用预计达到2600万元,研发投入得到扩面增量。规上企业“三清零”行动有序推进,支持企业健全研发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开展研发归集专题培训2次,选派企业参加市级培训50人次。现有存量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8家,占比13.79%;已设立研发机构5家,占比8.62%。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16.81%。
增强企业主体地位
蓄积创新动能
通过财政税收、研发费用后补助等各项政策宣传引导,有效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推动文公乡情、渝丰化工、柯达昌安、雪豹马、盈利农业机械、睿智再生资源、天创黄芪、蒙达牧等11家企业成功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已培育华电制氢、蒙达牧、盈利农业机械、文公乡情、柯达昌安、航空时代、金鄂博氟化工等7家企业入库包头市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创新平台逐渐增强,成功获批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个,天创黄芪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马产业研究院获批内蒙古自治区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正在着手推进金鄂博氟材料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组建工作。认真摸排筛选可认定的企业“五技”合同,推动天创黄芪、航空时代、广恒新能源等企业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技术合同交易额认定327.88万元,实现技术合同认定额正增长。
精准实施创新服务
科技指导服务实现全覆盖
推深做实2023年科技体检企业“复诊”和2024年科技体检工作,通过科技服务机构,向企业推荐了相应的技术创新专家团队5个。常态化派驻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发展,充实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派出特派员35人次,面对面服务企业50余家。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等财税政策宣传解读及培训工作,开展各类政策培训活动2场、专题讲座3场,累计培训企业数量52家,培训100余人次,旗域内印制发放“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汇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解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全知道”等宣传折页600余份。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诚挚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李小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邢梅,前往4个苏木乡镇进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活动覆盖300多户农牧民。大力培养本土科技创新人才,选派农业特派员10名,不定期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围绕我旗特色产业,深入红泉公司、故香园、娟娟奶食、雪豹马、承蒙生物科技公司、明安镇智慧牧场、北方禾木等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考察种养殖业、种业、智慧农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领域企业,组织2家企业申报了包头市2024年农牧业、民生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工作。
精准开展引智引才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
稳步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制定《达茂联合旗科技“突围”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华电制氢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教授的有力合作,完成工业天然气掺混绿氢的科研项目建设,成功实现掺混绿氢天然气在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业锅炉点火燃烧供能,创下国内最早实现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并用于工业供能,实现工业天然气与绿氢最高的掺混比例(20%)、最大绿氢掺混天然气规模(2000吨/年)的三个国内之“最”。集聚各类智力资源,与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航天技术成果精准转化中心签订院地、企业共建合作协议,成立专家工作站2个。完善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培养科技人才机制,加大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通过挖掘创新需求,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储备新能源、生态环境、储能、种业等类别领域科研课题25个。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昆明理工大学伊日布斯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芒来教授、李正男教授、内蒙古科技大学孙海莲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王琦与承蒙生物、农文旅(铭盛)、故乡园等5家企业达成共建科技小院合作。为冀东水泥、石宝铁矿、隆盛、宝宏、渝丰化工解决人才需求33名,其中大学本科层次人才16名。增强企业家开拓意识、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荐6名企业家纳入包头市拓展提升科技型企业家能力素养系统培训企业家名单。成功推荐金石资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锦华获得第三届包头创新发展奖,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新宇获得第三届包头创新发展提名奖。科技招商持续推进,引进航天技术成果精准转化中心3D打印、海绵钛、技术对接舱及配套项目,并在达茂旗低碳总部经济园挂牌成立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包头)中心;引进瞪羚企业1家(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配套25万吨工业硅项目),已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2025年
2025年,将继续紧密结合地区资源、区位、产业特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重点围绕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培养等领域,集中发力,聚力创新,放大科技创新政策激励效应,加快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孵化科技型企业。继续深入苏木乡镇、挖掘农牧、工业领域优质企业资源,科小高企培育库企业达到25家。建卡建档,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帮扶。通过增强中小企业微企业在科技创新及研发方面所需政策、财务等方面配套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补齐短板,冲进科技型企业行列。
二是推进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包头市的创新政策,培训指导企业规范管理研发费用,用足用好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培养等政策。支持企业健全研发管理制度,积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认真执行研发投入奖补政策,强化科技金融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组建研发部门,持续推动规上企业“三清零”行动,提升规上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成为研发投入绝对主力。
三是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筹建自治区级孵化器、加速器、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平台。持续推动金鄂博氟材料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时代飞鸿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自治区概念验证平台。同时,鼓励更多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合作,争取承担一批科技重大示范项目。
四是强化战新产业研究。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布局优势领域未来产业,引导集聚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绿色算力、氢产业、硅产业、氟化工、无人智能等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发展新赛道。
五是强化科技招商力度。加强与招商工作统筹协调,主动对接科教资源集聚区,瞄准高科技项目、高附加值项目、高能级创新平台、优质科技服务业等,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商,强化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高端嫁接,实现“外地研发孵化、达茂旗产业化”。
六是全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着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打造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项目引导、搭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储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为我旗在全市乃至全区争先进位、力争上游提供科技支撑。
七是持续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紧密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的深入对接,通过承接“揭榜挂帅”“科技突围”“科技小院”等项目,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灵活应用人才团队引育“带土移植”、本土领军科技力量“厚土培植”“异地研发、本地转化”、飞地等多种机制模式,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中坚力量,聚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为我旗实施“五大任务”和“六个工程”注入更大创新活力。
近日,包头市科技局举办2025年第一期“科技讲堂”,旨在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目标,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党建引领 科技赋能”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市科技局科技合作科科长、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李强以“铝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思考”为题作专题报告,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局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学习。
“我国自主研发的500kA铝电解成套技术日臻完善,绿色环保能耗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600kA超大型铝电解技术则属世界首创,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到目前为止,我国400kA及以上的电解铝产能已达75%。”讲堂上,李强对铝金属元素的金属特性到国内外产业链的分布、加工技术的革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与参会干部职工分享交流了对包头市铝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党员干部表示,作为2025年第一讲,此次讲堂内容饱满,干货十足。
包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军鼓励干部职工要继续用好科技讲堂这个党建平台,走上讲台交流学习工作体会,持续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拓宽干部思维、提升工作能力。下一步,包头市科技局将紧密围绕“3+5+N”重点产业集群,持续举办系列科技讲堂,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能力,使每一位党员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共进,迈向更高水平。
在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会上,九原区工信和科技局、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6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全市上下紧紧围绕“3+5+N”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动和加快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所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力推动科技创新由“最大共识”成为“最强行动”的鲜活实例。
包头市科技局将通过“科创包头”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先进工作模式,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市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果、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为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争先进位、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4年以来,土右旗按照自治区、包头市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工作部署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和包头市《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二十五条政策措施》,全旗“科技兴蒙”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实施企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16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1.27亿元,R&D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0.5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敕勒川糖业等4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鲁蕊香等14家企业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批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获批自治区创新型企业7家,进入自治区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库企业11家。截止2024年,土右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家。实施科技体检和“四个一”行动,对8家重点企业完成科技体检,并形成体检报告。对上年有技术需求的企业进行复检。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政策宣传、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等。推动新特硅材料、元泰丰、豪安能源、泰山石膏、科思通等开展“四个一”行动,引进专家团队4个,建立研发机构4个,选投战新产业3个,开发新产品10多个。2024年1-12月份,土右旗技术合同成交额35万元,实现正增长。新特等4家企业获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企业奖补项目)120万元。森都等5家企业获批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项目)64万元。 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新特硅材料公司依托总公司的“光伏材料与电池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在筹备建立包头分院。泰山石膏、康碳、莱斯特3家获批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土右旗金杏科技小院获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累计建成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自治区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科技小院2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7家。敕勒川现代生态农业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王琦院士团队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研发植物微生态制剂系列产品,应用于黄河流域盐碱地改良。旗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包头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合作,成立敕勒川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中心,下设院士工作站、优良食谷研究院(预制菜中心)及智慧农业、肉羊、玉米、甜菜、敕勒川农业品牌5个实验站。 强化产学研合作 元泰丰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开展产品增产系统研究;莱斯特与内蒙古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自动化升级改造、替代材料研究开发;泰山石膏与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分公司合作,开展石膏板新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敕勒川糖业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节能降碳项目研发;粮老头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育,骑士乳业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蒙荣精细与长沙矿冶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院合作,开展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研发;康碳与上海大学合作,开展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研发。 强化人才培育引进 新特硅材料公司引进博士、硕士20余人,核心工序生产技术人员本硕博占比达到80%;元泰丰专职科技人员达到20余名,豪安引进本科、硕士研究生10余人并组建研发团队。莱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俊然荣获第三届包头创新发展奖。积极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市级自然人科技特派员达到117人,包头市法人科技特派员3家,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家。2名专家入选“科创中国”平台科技专家。 2025年 为更好实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包头“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围绕我旗“一城四区五基地”发展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包头市科技创新政策和决策部署,坚持建平台、聚人才,育高企、强主体,推合作、助转化,抓项目、促投入,推动“科技兴蒙”工作取得新成效,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国家、自治区、包头市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的引导性和激励效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切实激发企业创新内在动力。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二是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壮大创新主体。落实包头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型、全周期引育体系,精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壮大我旗科技型企业群体,进一步提高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率。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引进一个专家团队、建立一个研发机构、选投一个战新产业、开发一组新产品”活动。 三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筑牢硬核支撑。围绕化工、新材料应用、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快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引导高校、企业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与服务,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重点推动敕勒川现代生态农业公司“农用微生态制剂的创制与微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院士工作站建设。推动科技小院建设,构建国家级科技小院梯次培育机制。 四是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创新引擎。加强与旗外技术转移中心的联系,推动一批科技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一批产学研创新平台破茧而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激发全旗创新发展活力。围绕光伏光电、化工、新材料应用、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开展系列产学研活动,邀请高校院所专家团队走访指导企业,促进技术需求精准对接,构建院企、校企科技合作互动机制,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 五是争取上级科技专项,强化项目引领。对接国家、自治区和包头市科技计划,围绕现代能源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积极申报上级重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揭榜挂帅等项目。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等形式开展技术攻关,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 六是加强项目人才引进,加速产业转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重点群体,加强常态化跟踪观测,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积极引进独角兽、瞪羚企业。加强战新产业上中下游联动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型储能等战新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同时,通过共建企业创新平台、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科技合作等项目,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
在2025年全市科技工作会上,九原区工信和科技局、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6家单位将创新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模式作典型发言,这不仅是全市上下紧紧围绕“3+5+N”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动和加快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所催生创新活力的生动写照,更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力推动科技创新由“最大共识”成为“最强行动”的鲜活实例。
包头市科技局将通过“科创包头”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报道,揭示他们在创新道路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先进工作模式,期待这些典型经验能为全市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果、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为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争先进位、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举措不断完善
深化“科技体检”“科技特派员”“四个一”等重点工作。对我区18家企业进行了科技体检,派出科技特派员开展入企服务16次以上,常态化为企业进行资源对接。开展“四个一”专项行动,促进5家企业引进专家团队,4家企业建立研发机构,11家企业选投战新产业,13家企业开发出了新产品。开展研发统计年报、科技型企业管理认定等6场科技培训,协助企业进行研发费用归集、项目申报。2024年,成功培育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白云矿区创新型中小企业零突破。成功培育1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库数量再创新高。围绕“招大引强”、“强链补链延链”工作目标,充分利用北京、青岛科创基地,参加并开展各项招商活动,引进重点项目及企业3个。稀土在民生领域释放无限“稀”引力,陆续研发形成稀土生物质抗抑菌、抗氧化等复合材料。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空气压缩储能、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等项目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
高效配比科技资金,落实政策兑现,科技投入实现刚性正增长。2024年科技支出511万元,同比增长26%。首次开展《白云鄂博矿区支持科技创新7条措施》兑现工作,针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科研项目、专利、科研人员等进行奖励,合计奖励金额97万元。2024年企业研发投入约5600万元,同比增长约94%。争取科技资金121万元,包括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扶持资金12万元、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后补助资金10万元、科技型企业后补助奖励资金24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60万元、新型伤口敷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5万元,通过资金扶持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成功培育1家自治区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申报2024年度包头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认定。拟定《白云鄂博矿区人才政策实施意见》,畅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积极吸引优秀紧缺急需人才向我区集聚。持续推进蒙钾科技、宏鉮科技、稀材科技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内科大、常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钾肥产学研、含铁有用岩综合回收利用、稀土抗抑菌新产品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组织并推荐我区优秀科技人才及团队申报第二十届女青年科学家评选、最美科技工作者及团队评选。
科技创新平台不断集聚
围绕辖区重点产业,积极构建“科协搭台、学会助力、企业受益”的工作格局。成功培育1家自治区级研发中心、1家包头市级研发中心、1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完成欢宇研发中心备案工作。校地合作共建“产教训用”一体化合作平台,不断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技术洽谈会、稀土高端应用技术沙龙、科技成果展等,挖掘企业需求,助力企业突破技术堵点,拓展企业发展新途径。促进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稀土产业标准化协会北京分中心在北京科创基地挂牌,为稀土产业标准化协会、蓝世科技等企业品牌及产品提供在京宣传及活动支持。设立了“白云鄂博稀土新材料和产业应用·长三角协同创新中心”、“白云鄂博稀土新材料和产业应用协同研发中心”,形成以稀土科技创新驱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稀土新材料和产业应用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搭建包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飞地,打造“稀土新材料与产业应用综合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加快
深入开展科技信息推广应用和成果转化工作,持续推进蒙钾矿物科技的钾肥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及宏钟科技的含铁有用岩综合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梳理推荐稀土抗抑菌材料新产品、新型矿物钾肥、含铁有用岩干选回收3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进行科技项目申报,申报含铁围岩干选、钾肥产学研用一体化、稀土抗抑菌项目等科技突围工程5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资金项目2项,包头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其中,高性能新型伤口敷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立项并获15万元项目扶持资金。通过入企服务挖掘企业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咨询服务等技术交易,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合同认定,帮助金石企业享受技术合同认定后补助。已完成2024年技术合同认定金额2.7亿元,同比增长94%。
2025年
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市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行动,加快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增加专职科技工作人员配备,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保障。紧盯各项指标目标和重点任务,定期分析调度,切实将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部署要求抓紧抓实抓出实效。
二是加大科技资金扶持及研发投入力度。开展“科技7条”等惠企政策兑现,鼓励并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力争2025年全区存量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占比力争超过50%。实现科技支出正增长。按月监测并统计我区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督导落实研发投入攻坚目标,力争2025年我区R&D投入强度达到1%以上。
三是进一步务实创新举措。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力争达到2025年高企入库数5家、科技型企业入库数25家。全力支持宝山、金石、宏钟、欢宇等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稀土轻量化应用,促进企业开展稀土抗抑菌新材料开发。充分利用北京、青岛等科创基地开展科技招商,引进科技型企业、促进科研项目落地。积极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推进可可永磁-钕铁硼毛坯、包头欢宇-电子元器件、星波动力-铳铝合金稀材科技-稀土复合材料研发等重大项目。2025年,争取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
四是加强创新服务。增加科技专职人员,加强对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常态化入企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增强企业科创意识,协助企业开展项目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加强资源对接,落实惠企政策,推进我区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研项目落地,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依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做好企业科技服务工作,通过上下联动,对接资源,为企业匹配需求,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为挖掘贴近民生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秀技术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按照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关于征集2024年度“中国好技术”的通知》(中生协发〔2025〕27号)要求,现面向我市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科技管理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和发明人,征集2024年度“中国好技术”项目:
一、申报程序
★ 网上申报
“中国好技术”项目申报采取线上申报、审核打印提交的方式进行。申报单位通过“中国好技术线上申报平台”(http://www.hitic.org.cn)填报项目资料,由推荐单位包头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包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进行审核并推荐至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征集结束后,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将组织专家评审等方式,组织行业专家,按照技术领域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2024年度“中国好技术”,并授予“中国好技术”称号。
★ 纸质材料
报送请各申报单位请于2025年5月25日前按照《2024年度“中国好技术”征集方案》要求,将纸质申报材料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一式一份,送至包头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九原区建华南路与祥和北路交叉科技馆办公区2楼205办公室),电子版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cppc_hitic@126.com)。申报资料由中心加盖公章后统一邮寄至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逾期不予受理。
二、其他事项
“中国好技术”项目将通过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的各类平台,在国内外进行广泛推介,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合作、品牌形象塑造、金融投资支持等服务;同时还将作为“生产力促进奖”参考指标,并获得优先推荐国家相关部委项目和计划的机会。
三、联系方式
包头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包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联 系 人:徐 磊 刘 畅
联系电话:0472-5202592 5235925
“中国好技术”申报指南
★ 第一步:登录平台
★ 第二步:注册及登录
★ 第三步:完成企业“认证资料”
★ 第四步:“中国好技术”项目申报★
第五步:技术交易★
第六步:其他实用信息